2025-06-29
食物過敏有解了「副食品4x3試敏法」:餵食寶寶也能輕鬆避開過敏原-PRAUS 柏爾舒照護小學堂 CH27
拒絕食物過敏|副食品試敏全攻略:新手爸媽的安心指南食物過敏讓你常常手足無措嗎?面對寶寶初嚐食材時的不安與困擾,這篇教你從科學角度解析食物過敏,並提供【4x3試敏法】無論是寶寶副食品還是容易食物過敏者,都能輕鬆找到容易過敏的食材,進而避開食物過敏原!告別過敏困擾:從了解食物過敏開始面對寶寶副食品的導入,許多新手爸媽常感到焦慮與無助。每嘗試一種新食物,就擔心是否會引發過敏反應,看著寶寶因紅疹、搔癢而哭鬧,更是心疼不已。究竟食物過敏的根源為何?我們又該如何有效控制飲食,至少在過敏寶寶初嘗副食品時,能讓主要照顧者更容易避開過敏食材。食物過敏是全球嬰幼兒常見的健康問題。根據美國兒科學會(AAP)的資料指出,高達3%的嬰兒被診斷出對牛奶蛋白過敏 [1]。2024年在《Cureus》期刊的研究指出,牛奶蛋白過敏的嬰兒中,與大豆蛋白交叉過敏的比例高達 47%!這些數據都顯示了食物過敏在嬰幼兒階段的普遍性。當糧食危機正在發生的同時,全球食物過敏的盛行率卻居高不下,在過去二十年中有增加的趨勢,研究指出以堅果類為例,榛果是歐洲最常見的堅果類過敏原、核桃與腰果則是美國居冠;澳洲對蛋白致敏率高達16.5%,對花生的致敏率也有8.9% [2] 。因此,食物過敏的表現具有高度複雜性與個體差異性 ,不僅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環境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即使是同一種食物,手足間的反應程度也可能天差地別,從輕微的皮膚紅疹到危及生命的過敏性休克都有可能發生 [3]。本篇將深入淺出地探討食物過敏的成因,並分享筆者多年經驗【4x3試敏法】,幫助過敏家庭用科學、系統化的方式來嘗試未知食材,既能降低飲食不均衡的問題,也能有效識別並避開高風險過敏原!觸目驚心的案例:誤食蛋製品引發的過敏風暴2024年10月,新聞播報一位母親控訴,年僅一歲的女兒在托嬰中心因誤食含有蛋的製品的食物後,全身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導致大面積紅疹與蕁麻疹。這起事件再次敲響了警鐘,提醒我們食物過敏絕非小事!對於體質敏感的過敏患者而言,即使是微量的一小口,也可能引發危及健康的嚴重反應。這個案例凸顯了食物過敏的普遍性與潛在風險。許多家長在寶寶六個月大,準備進入副食品階段時,便開始對食材的選擇戰戰兢兢,特別是本身具有過敏體質的父母,提供寶寶吃食常面臨「吃錯食物」的困擾。如何安全地為寶寶嘗試新食物?測試的時機點該如何拿捏?哪些食物相對安全?這些疑問無疑是新手爸媽們心中的一大挑戰。顛覆傳統:大眾「安全牌」也可能暗藏危機在傳統觀念中,許多人認為從米粥、五穀類等「基本款」食物開始,是最安全的選擇。甚至坊間也常見副食品添加順序的懶人包建議,然而,實際情況可能與你認知的大相徑庭。以筆者兒子的親身經歷為例,在嘗試普遍被認為營養豐富的「糙米」時,卻意外地引發了過敏反應!無論我們如何小心嘗試,孩子身上總是會出現惱人的疹子,後來嘗試到「紅薏仁」,過敏反應也頻頻出現,在此筆者兒子卻可以食用無添加物的小麥製品。為了排除農藥殘留的問題,筆者特地購買有機糙米與有機紅薏仁,此情況也未見改善。深入研究食材後才發現,糙米和紅薏仁本身含有麩皮,其中含有12S球蛋白(Legumin-type),這與常見小麥中的麩質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結構不太一樣,因此才會出現孩子不能吃糙米、紅薏仁,但卻可以吃無添加物的小麥製品。相關其他含有球蛋白家族的食材包含:蕎麥、芝麻、核桃、腰果...等。儘管這些營養價值高,但對於敏感體質者來說,其特殊的蛋白質結構確實容易讓免疫系統誤判,甚至還有結構類似的交叉反應,引發的過敏反應。直到今日,筆者的兒子仍無法食用這類型的食材[4][5]。同樣情況,綠色蔬菜特別是有機栽種來源,卻也不一定是安全的選擇!例如,十字花科的-綠色花椰菜具有「脂質轉移蛋白 (LTP)」,也有不少人對此過敏!因此,食物過敏的複雜性與個體差異性確實存在[6]。再者,除了你我熟知的牛奶、雞蛋、麩質、海鮮、帶毛水果和堅果等常見過敏原外,許多加工食品和調味料中也可能隱藏著致敏成分。衛福部公告台灣常見的食物過敏原有11大類[7],包括:(一)甲殼類及其製品(二)芒果及其製品(三)花生及其製品(四)牛奶、羊奶及其製品(五)蛋及其製品(六)堅果類及其製品(七)芝麻及其製品(八)含麩質之穀物及其製品(九)大豆及其製品(十)魚類及其製品。(十一) 使用亞硫酸鹽類等我們曾在專欄CH25-低敏飲食法篇 提到:免疫系統透過『 各種蛋白質 』來記憶外來物,當免疫系統錯誤標記成危險敵人時,造成一系列過當、過於靈敏的感應就產生 ➤➤ 過敏反應。因此,食物過敏的本質就是免疫系統對食物中的特定蛋白質產生異常反應!每種蛋白質都有其特殊的環境耐受性(耐酸、耐熱...),不耐熱的蛋白質只要稍加熱就會破壞其蛋白質結構,吃了就不容易引起過敏反應;而耐熱的蛋白質即便加熱後結構依然是免疫系統所記憶的敵人,而產生過敏反應。例如,雞蛋中的「卵白蛋白Ovalbumin, Gal d 2」 ,非常不耐熱,只要熟了就能安全飲食,但「卵類黏蛋白Ovomucoid, Gal d 1」恰好相反,既使高溫烘培過,對於過敏者依舊一口就有反應了[8][9]!而在專欄中也曾提及的『 交叉過敏反應』(Cross-reactivity),免疫系統也可能對結構類似的蛋白質產生過敏反應[10],包含: ▎1. 花粉-食物症候群:對樺樹花粉過敏的人可能對蘋果、桃子、李子、梨子、櫻桃、奇異果等水果也過敏,產生如口腔癢、喉嚨不適的口腔過敏反應[11]。▎2. 乳膠-水果症候群:對乳膠過敏的人可能對香蕉、酪梨、栗子等也過敏[12]。▎3. 甲殼海鮮-塵蹣:蝦/蟹/甲殼類海鮮與塵蹣,都共同含有肌動蛋白質(Tropomyosin),在亞洲是非常常見[13]。 吃錯食物產生的反應錯綜複雜,使得食物過敏的診斷和管理更具挑戰性。面對如此多樣的潛在過敏原,我們該如何為孩子建立一道堅實的飲食防線呢?IgG慢性過敏原檢測是智商稅嗎?坊間常見的費用NTD.6000-15000不等的抽血、毛髮檢測有參考價值嗎? 常見的食物過敏類別如下:▎1. IgE急性過敏:免疫系統的誤判▎2. 非IgE食物過敏:T細胞或其他免疫細胞所致▎3. 食物不耐受:消化系統反應,身體無法消化、代謝某些成分食物過敏急性過敏非IgE食物過敏食物不耐受機制免疫性免疫性非免疫性抗體影響IgET細胞或其他特定酵素缺乏發作時間數分鐘或小時數小時至數天數小時至數天劑量攝取一點點就有反應症狀與劑量成正比,但更複雜症狀與劑量成正比症狀皮膚癢、呼吸道、氣喘、休克...等急性過敏反應嘔吐、腹瀉、皮膚紅癢、休克腸胃不適、頭痛、脹氣、疲勞、皮膚紅癢何謂IgG ? 與食物過敏有關嗎 ?IgG高=頻繁接觸的免疫反應當我們攝入食物時,免疫系統會為了識別每一種食物中的蛋白質,而標註產生IgG抗體, 這是人體正常的生理機制。IgG抗體是體內最豐富的抗體類型,除了在血液中、淋巴液、組織間液、胎盤、毛囊樣品都見足跡。所以,只要經常食用某食物,身體中某食物的IgG抗體量就會特別高。因此,IgG代表你的飲食足跡。IgG高≠高過敏食物由此可知,IgG數值高僅能代表這陣子頻繁攝取此特定食材,而與食物過敏「無直接關係」!但由於慢性過敏機制複雜,非IgE食物過敏不容易判斷,依筆者多年試敏經驗得知,雖然無法透過IgG數值直接呈現對哪種食材有過敏反應,但卻能找出近期常攝取食物,再由每日的飲食紀錄中,篩選找到可能是「非IgG食物過敏的食材」。因此,IgG數據多寡可以做為篩選食材的參考,但無法直接與食物過敏產生對等連結,是否為智商稅則因人而異了!【4x3試敏法】:科學邏輯,避開食物過敏原為了協助廣大家長們更系統、更安全地為寶寶導入副食品,並有效識別潛在過敏原,筆者依多年經驗,總結出實用且高效的【4x3試敏法】。簡單的邏輯能幫助您即便在家也能發現急性過敏問題,更能透過有規劃的嘗試,觀察是否存在因累積劑量而產生的延遲性慢性過敏問題。1. 一次一種、單一原型食材:低敏擴展飲食光譜過敏兒副食品導入的心態:不心急!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嬰兒在約6個月大時開始引入固體食物,但不早於4個月[14]。 過敏兒在首次接觸副食品,建議一次添加一種單一成份。有家族過敏史或容易皮膚發癢起疹甚至蕁麻疹,建議先從低敏澱粉類➠纖維類開始嘗試。待寶寶適應後,再逐步引入蛋白質類食物。每次嘗新,切勿急於追求多樣化,以確保寶寶身體能逐步適應;若還在哺餵母乳,也建議媽媽與寶寶一起做低敏的飲食紀錄與攝取、包含食材分類,加工品、調味料...等。有需要的讀者可在此📝索取表單➠LINE@2. 嚴謹【4x3試敏法】:循序排除,降低過敏風險挑選嘗試的新食材依循下列步驟:➀ 小量三天:初嘗小量,若當日有反應➠列為急性過敏原,須暫停食用。➁ 少量三天:若➀小量三天過關,則少量再連續三天並記錄。若少量三天沒有出現任何不適,可視為初步安全,並可考慮再下一個週期適量增加份量。➂ 休息三天:有些吃進體內的食物,若是延遲性過敏的食材,有可能再嘗試後數天內產生過敏反應,因此休息三日可同步觀察身體狀況。➃ 增量三天:透過步驟➀~➂一個周期的簡單測試,可以簡單確認此食材是否為慢性過敏原。若在休息三天期間內沒有產生不良反應,則在下個階段的增量測試會更有依據!舉例:嘗試「黑豆」,為了降低農藥與重金屬的影響可購買有機黑豆。小量三天:每天只給予兩顆;少量三天:增加五顆,維持三天;休息三天:確認無延遲性過敏反應;增量三天:從上次的五顆/天,增加到十顆/天。【4x3試敏法】在初期小量測試時有效確認是否是急性過敏食材;中後期則能透過皮膚或身體狀況的觀察,判斷是否存在延遲性過敏反應。一旦某種食材通過了嚴格的試敏考驗,便可將其歸類為「安全食材」,作為寶寶日常飲食的基本選項,這也是居家照護飲食過敏問題較科學的判斷法則。3. 穩定的測試時間:排除環境干擾,確保判斷準確測試新食材的時間點至關重要!依照筆者多年經驗,提供較為方便觀察與判斷的試敏時間:▎1. 穩定的天氣:大環境的驟變是所有過敏患者的難解之題,無論是皮膚、鼻子抑或是呼吸道過敏者,都特別的敏感。盡量排除大環境因素對皮膚狀況的影響。❌天氣不穩定、雨季都是皮膚容易受環境影響較為不利的測試時間。▎2. 中午測試:午餐後,寶寶小睡午覺,若有任何不適,通常在晚上睡前便會有所察覺,例如:紅疹或頻繁搔抓。因此在中午試敏,能幫助家長們快速捕捉到對新食材的「急性過敏」反應。透過上述的測試時間➠減少大環境的變因,再搭配小量多日的試敏法則,就能初步判斷該食材是否能納入「安全食材範疇」。4. 詳盡飲食紀錄:精準追蹤,掌握身體變化飲食紀錄表是試敏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幫手。扣除已確認安全的舊食材外,記錄每次引入新食材,名稱、份量、引入時間,以及寶寶的身體反應,包含皮膚狀況、與糞便形態等。以筆者曾嘗試「黑豆」為例:▎1. 購買有機黑豆:確保食材安全性,無農藥重金屬影響▎2. 簡單烹調:電鍋蒸煮無調味▎3. 循序漸進測試攝取量:可幫助及時發現急性過敏反應▎4. 觀察身體變化:是否有莫名的紅疹、糞便軟硬狀態、搔癢難以入睡、肚子鼓脹? 有需要的讀者可在此📝索取表單➠LINE@過敏寶寶外食策略對於家有過敏寶寶的家庭而言,外宿和外食無疑是一項艱鉅的挑戰。如何在享受外出樂趣同時,又能確保寶寶的飲食安全,是許多父母關心的議題,身為資深過敏兒家長的筆者,在此分享面對過敏寶寶外食時的經驗。初期:自備食物,萬無一失對食物極度敏感時,「自備冷凍包」是最安全策略。➀ 行前準備🥣:副食品分裝冷凍前一天先將煮好的副食品分成小份,用真空袋密封後冷凍保存,出門時放入保麗龍箱,周邊可放入一些保冰袋。➁ 轉移存放❄️:check in 到房間立即找冰箱轉移冷凍包,確保溫度穩定防止變質。➂ 微波加熱🔥 :攜帶可微波餐盒(筆者慣用樂扣玻璃碗),至附近7-ELEVEN借用微波爐加熱,7號按2次,即可快速解凍孩子當餐的食物。這樣的流程雖然繁瑣,卻能最大程度保障與解決過敏兒外出飲食,避免接觸陌生環境中的食材與過敏原,這也是筆者在照顧過敏寶寶外宿旅遊時很重要的操作方法。進階:原型食物與清淡烹調隨著孩子逐漸成長、並透過【4x3 試敏法】找到可安心食用的食材後,外食策略也隨之升級—從全自備轉為「篩選餐廳 + 挑選原型食材」。➀ 行前規劃🧾:提前研究目的地周邊飲食。篩選出原型食材多、料理簡單的店家,例如:前往台南 → 鎖定以新鮮虱目魚為主的粥店,避開加工食物或魚羹類;前往海邊 → 優先選擇提供清蒸料理的海產餐廳。➁ 點餐溝通🔖:明確告知店家孩子對食物敏感,避開辛香料爆香、大火快炒、複合調味醬或油炸;優先選擇:清蒸、川燙、煨煮...比較簡單的料理方式。➂ 餐廳選擇🍲 :筆者與親友們聚餐,多選在火鍋店,倒不是特別愛吃火鍋,而是最容易掌控食材來源與料理方式的選擇。請店家提供完全無調味的「清水鍋」作為湯底,就能輕鬆挑選適合孩子食用的原型食材,避開所有加工品或高敏風險食物。➃ 自我學習🧒:孩子逐漸長成,漸漸可讓他們參與吃什麼、怎麼吃,從「照顧者把關安全飲食」走向「孩子了解自我需求」,火鍋店更是孩子喜愛的聚餐場所,孩子主動參與挑選「自己可食用且不會過敏」的食物。我們謹小慎微、全權把關孩子吃進肚裡的每一口,雖是出於愛與保護,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當孩子能主動認識自己、懂得照顧自己時,那份成長的轉變,才是身為過敏家庭的照顧者最深的欣慰。食物過敏因人而異,不須迎合他人標準【4x3 試敏法】是筆者照顧過敏兒10多年的安全飲食經驗。我們深知,每個人的過敏反應與體質狀況皆不同,觀察與記錄孩子的飲食與肌膚、身體狀況...除了能讓醫師更了解孩子的過敏問題外,也能讓照顧者更有依據怎麼照護過敏兒,尤其在為重度過敏兒導入副食品時,也能減少因為飲食而加重皮膚過敏問題,減輕照顧者的壓力與負擔!謹慎嘗試,循序漸進由於筆者的孩子在嬰兒期就對食物和食品添加物極為敏感,每一次的試敏都一場場的「實驗風暴」,因此必須極其小心從一顆、一小口開始,觀察反應、評估風險,對於過敏照顧者非常漫長、辛苦又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 如果你也有高敏感寶寶或高敏體質…容易出現蕁麻疹、全身性紅疹,甚至是中重度的異位性濕疹、皮膚炎,在導入新品前,請務必:謹慎觀察、逐步嘗試、避免一次引入多種食材。💬 給照顧者更多的理解與信任:不追求進度、不比較「吃得多、吃得快、吃得好」,也不要被「別人都可以吃,為什麼我家的不行?」的念頭所影響。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尤其是沒有表達能力的寶寶,更需要耐心觀察,千萬別害怕「吃太慢」或「營養不夠」!尊重每個人身體的獨立與節奏,一步一步建立屬於過敏者的安全飲食經驗與穩定的健康。讀懂飲食警訊,皮膚過敏三解法若不幸誤食過敏食物,身體便會釋放出大量的「組織胺」,這正是引發皮膚過敏紅、腫、癢等不適反應的直接原因。當飲食紀錄發現孩子的皮膚反覆出現類似狀況時,除了暫停此食材的攝取、在等待就診前必須學會辨識這些來自體內的警訊,並採取正確的行動。當食物過敏「寫」在皮膚上的警訊,包含:▎1. 異位性皮膚炎/濕疹Atopic Dermatitis / Eczema:是最常見的反覆問題,好發部位不一定,但皮膚會變得乾燥、起疹、泛紅、脫屑,並伴隨搔癢感。▎2. 蕁麻疹Urticaria / Hives:典型急性反應。發生在「真皮層淺層」、界線分明奇癢無比的膨疹,通常在接觸過敏原後數分鐘到數小時內出現。▎3. 血管性水腫Angioedema:真皮層處、皮下組織、黏膜下組織的腫脹、緊繃、灼熱感,好發生在眼皮(金魚眼)、嘴唇(香腸嘴)或舌頭等柔軟部位。若發生在喉嚨有呼吸急促感需立即尋求醫療協助。皮膚過敏三解法:▎1. 降溫止癢法 :沖涼水使局部皮膚降溫,不僅能使表面微血管收縮降低組織胺擴散,亦可阻斷神經末梢敏感度達到止癢效果,若是不方便沖涼水,可使用純綿紗布巾沾濕涼水做局部冷敷。▎2.日間避免乾癢加劇 :沖涼或冷敷後,皮膚毛孔擴張導致水分流失,此時須加強肌膚的保濕力🧴。使用PRAUS柏爾舒-中度異敏肌組合:利用荷荷芭油的鎖水效果,減少水分流失;再透過修護霜的深層滋潤,提供局部的保濕加強。長在沙漠地帶的-黃金荷荷芭油,是如何對抗逆境保水 臨床實證-原植•滋養修護霜 改善TEWL水分流失的滋潤▎3.夜間強化保濕防護力 :睡覺時可同步使用舒敏膏 ➠厚擦或厚敷,100%有機來源純油的天然保濕防護,在夜間能提供更深層的加強。異膚界傳奇油膏-左手香艾草•舒敏膏 多功能的好幫手皮膚,是身體內部狀態的鏡子,學會解讀它傳遞的訊號,不僅能幫助孩子擺脫眼前的皮膚困擾,更是建立長期健康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起點。倘若遇到急性或嚴重棘手的過敏反應時,切勿慌張,請盡速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常見問題解答(FAQ)Q1: 市售米餅如何挑選,才能有效訓練寶寶咀嚼能力?A: 挑選市售米餅時,成分是關鍵!務必仔細查看產品的營養標示,選擇單純、無額外添加物(如人工色素、香料、防腐劑、過多的糖或鹽)的產品。另外,特別注意鈉含量,因為寶寶的腎臟發育尚未完全,過高的鈉攝取會增加其負擔。建議多方比較不同品牌的米餅,避免寶寶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量的鈉。2022年衛福部針對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第八版中有特別針對嬰幼兒孩童的"鈉攝取建議量"[15],包含: 0-6m:100mg/day 7-12m:320mg/day 1-3歲:1300mg/day 4-6歲:1700mg/day 7-9歲:2000mg/day此外,米餅的質地也應符合寶寶的月齡,確保其在口中能輕易溶解,以降低噎到的風險,同時又能達到訓練咀嚼的目的。Q2: 對海鮮過敏,是否就不能攝取魚油?A: 這是常見的迷思!事實上,大多數對海鮮過敏(無論是甲殼類海鮮還是魚類)主要是對其所含的蛋白質(如甲殼類的原肌球蛋白 Tropomyosin),魚類的副白蛋白Parvalbumin)產生免疫反應。魚油的成分是Omega-3脂肪酸(DHA和EPA),屬於脂肪類非蛋白質。市售生產的魚油做為精煉與純化過程目的在高度去除雜質,包含微量的蛋白質成分,因此純度越高的魚油其蛋白質殘留量必定越低,引發過敏反應的風險也越小。另外,魚油萃取使用『 超臨界萃取技術』的純度會優於『 傳統壓榨/水煮法』,亦可作為讀者選購的依據。Q3: 為什麼洋蔥、糙米、牛蒡這些被認為營養豐富的食物,我的孩子也會過敏?A: 食物過敏的表現具有高度的個體差異性。✅ 過敏的本質是免疫系統的誤判:食物過敏的根本原因,是免疫系統將食物中原本無害的蛋白質(例如:洋蔥、糙米中的蛋白質)誤判為「有害入侵者」,進而引發一系列過度的防禦反應,如:皮膚紅腫、腹瀉、呼吸困難等。因此,任何含有蛋白質的食物都可能成為過敏原。✅ 健康食物也可能是過敏原:即使是大眾認為常見營養豐富的食物,對於某些特殊體質的孩子而言,也可能成為過敏原。筆者就曾遇過對白米過敏、母乳過敏的罕見過敏孩童案例。這提醒我們,在為孩子選擇食物時,❌不應僅憑食物的「營養價值」或「大眾認知」來判斷其安全性。✅ 尊重個別反應是最高原則:最重要的,是仔細觀察並尊重孩子的身體接受度!若在接觸某種食物後反覆出現不適,即使該食物被廣泛推崇、專家推薦,也應立即🈲暫停食用。誠實的身體反應會告訴我們最適合的飲食方式! PRAUS柏爾舒,只專心做好一件事 不僅提供最合適的產品同時也重視照護經驗的傳承分享給所有的過敏家庭 <此篇圖文皆為PRAUS柏爾舒創辦人Scarlett整理與原創,切勿重製、改作、轉載等行為,違反著作權法!> Reference:1. Acharyya, B. C., & Mukhopadhyay, M. (2024). Escalation of soya cross-allergy in infants with cow's milk allergy. Cureus.
2. Jat, K. R., & Sodhi, I. (2022). Food allergy in children.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3. Mayo Clinic Staff. (2023). Food allergy. Mayo Clinic.
4. Cianferoni, A., & Spergel, J. M. (2009). Food aller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urse Practitioners.
5. El-Salhy, M. (2019).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6. So, J. Y., & Lee, S. W. (2016). Influence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me on Food Allergy.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Research.
7.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2020). 兒童過敏原檢測.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
8. Sicherer, S. H., & Sampson, H. A. (2010). Food allergy.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9. Valenta, R., & Hochwallner, H., et al. (2015). Food allergies: the basics. Gastroenterology.
10. Togias, A., & Cooper, S. F., et al. (2023). Addendum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anut allergy in the United States: Report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sponsored expert panel.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1. 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n.d.). Oral Allergy Syndrome (OAS). AAAAI.
12. Cianferoni, A. (2024). The role of complementary and allergenic food introduc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food allergy. Current Opinion in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3. Elizur, A., & Cohen, A. (2022). Timing of allergenic food introduction and risk of food allergy. 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1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d.). Complementary feeding.
15.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20). 寶寶可以開始吃副食品囉!